牛房講場:周凡夫在牛房談西九
牛房講場:周凡夫在牛房談西九
日期:2006-12-15
時間:20h00-22h30
記錄及整理:Edmond
香港的西九文娛藝術區,拖拉七年後,終於推倒重來,這是文化藝術界關注的大事。牛房邀得香港西九諮詢委員會表演藝術及旅遊小組成員;著名藝評人周凡夫先生來澳談西九。在十二月十五日,周凡夫與澳門關心文化藝術的朋友,分享了他的見解。
大家都可以從傳媒中得知,西九項目因為涉資龐大,乃至管理、建設造型、利益分配等等問題,在社會皆沒有共識,並引起強烈的爭議,最後七年來的一切心血都泡湯,一切推倒重來。香港政府於1999年正式提出發展西九,其用地是一片位於西九龍的填海地,其血脈要追溯至玫瑰園計劃,而在回歸前的九十年代,當時有很多國際性的大劇在香港上演,例如《貓》、《歌聲魅影》、《孤星淚》等,當時的《孤星淚》相當賣座,在香港上演了很久,變相是佔用了場地很久,其它藝團無法租場,藝術界中人才意識到場地的不足,於是董建華政府提出西九構思。
周凡夫說一個文藝場地,可能與大眾無關,但藝術界人士郤等得相當焦急,因為香港的表演場地已飽和,藝團都有感租場難。他又指出,多年來西九的計劃工作,其實己經進入相當細緻的階段,但一場金融風暴,又是停一停。但這計劃最初是康文署作出報告的,報告一出,文化藝術界人士覺得未被諮詢,有被忽略之感。後來天幕設計也出來了,社會上也沒有反對聲音,直至政府推出單一投標,於是批評官商勾結的聲音四起,因為政府的建議,是錢不再由立法會批出,而是靠發展商自行運作,有公私合營之意。建設能自負盈虧,相信更有彈性。但花鉅資辦文藝場地,何不用來濟貧?天幕的保養等等,皆被爭論不休,立法會中有不少議員更覺得「西九」是管看不管用的「大白象」,反對得很。但周凡夫覺得,其實西九不是單單供藝術眾使用,真正的用家是廣大市民,他又認為文化教育的功能很闊,若文化藝術發展得好,可以解決很多社會問題,例如家庭問題,精神病患,若然全民有良好文化熏陶,說不定醫療和社福的開支都可以減少。而且縱觀歷史,有史以來的興盛城市,其文化藝術必定發達,是故香港想打造成國際大城市,實在欠文藝一環,若文化藝術不發達,香港是難以更上一層樓的,因為文化和經濟往往是同步發展的。他說其實委員會成員的意見很一致,把西九定位為國際性演藝場館,接著下來的只是去分析人均收入、觀眾群等問題,香港雖則有演藝場館25個,但發現場地不足。
而澳門呢?周指出何厚鏵常提到文化,但若然城市沒有定位,則甚難發展長遠的文藝政策,他但看澳門近年的變化,覺得澳門是一輛無人駕駛,又高速飛馳的車。
他又繼續談西九,認為西九的設計是補充現時場地的不足,例如黑合劇場,他指出對黑合劇場的需求是大勢所趨,因為這種場地有彈性,是小型場地,可供較細規模的表演。而西九的計劃,也沒有好大喜功,例如當初有建議要建超大的歌劇院,都一一被否決,因為歌劇院的設計不必超過二千座位,過大反而影響表演效果。35000座位的海天劇場,也同樣被否決了。但則構思可供流行演唱會使用的大場館,設座位18500個。他又指出委員會對西九的構思,不單是一個場地,連周邊的發展都顧及到,例如如何吸引人流,如何與周邊地帶融合,分析未來對社區產生什麼刺激作用等等。西九的構思中有顧及未來的發展,例如現今的文化中心有大堂節目,但設計文化中心時,是沒有這樣的設計的,故現時文心中心大堂節目的場地尚有不周之處。而西九則會納入大堂節目的設計,大堂節目的本意是為大眾提供免費的文娛節目,故不會把普羅大眾,甚至沒有錢購票者,都拒諸門外。而委員會最後一次的會議中,剛好《歌聲魅影》的總監在香港,故也邀他出席,聽聽他的寶貴意見,但大家都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現今可以用以娛人及用以消磨時間的東西越來越多,十年後的音樂劇,觀眾需求的改變,實在是難以估計,故實有摸石頭過河之感。
周凡夫又談到西九計劃是如何過關斬將的,縱使錢解決了,還有香港市民的一關,傳媒的一關,還有立法會的一關,後來變成很政治的事件,因為大眾認為計劃是繞過立法會,令公眾無法監察,所以不能接受,而且傳媒和立法會的一關也實在難過。本是文藝界的事,後來演變成社會事件,甚至政治事件,令周凡夫覺得,藝術界若有政治人才,可能事情會好辦得多,他覺得藝術界中越有才華的人越自我,他們可能根本對政治,甚至管理毫無興趣,只愛創作。但政治或多或少來說是學妥協的技術,只為平衡各方的利弊,他認為若有藝術界的人參政,或是懂管理,相信有助文化藝術政策的長遠發展。西九設有大量表演場地,有可能與現有的場地形成競爭,例如文化中心或紅館等,但委員會認為有競爭才有進步,將來藝團因有選擇,可以找更適合的場地,也因為有競爭,才能迫使現有場地的管理更有彈性,以提升使用率。
最後周凡夫談到文化教育對社會的重要性,現今香港的家庭問題百端,他認為一個有共同文化修養的家庭,會有共同的價值觀,彼此關係應更和諧,而文藝活動,有如生活的潤滑劑,雖說沒有文藝生活,人不會死,但生活難免枯燥乏味。而有豐富的文藝生活,可令社會的磨擦減少,甚至可以提高人的質素。
日期:2006-12-15
時間:20h00-22h30
記錄及整理:Edmond
香港的西九文娛藝術區,拖拉七年後,終於推倒重來,這是文化藝術界關注的大事。牛房邀得香港西九諮詢委員會表演藝術及旅遊小組成員;著名藝評人周凡夫先生來澳談西九。在十二月十五日,周凡夫與澳門關心文化藝術的朋友,分享了他的見解。
大家都可以從傳媒中得知,西九項目因為涉資龐大,乃至管理、建設造型、利益分配等等問題,在社會皆沒有共識,並引起強烈的爭議,最後七年來的一切心血都泡湯,一切推倒重來。香港政府於1999年正式提出發展西九,其用地是一片位於西九龍的填海地,其血脈要追溯至玫瑰園計劃,而在回歸前的九十年代,當時有很多國際性的大劇在香港上演,例如《貓》、《歌聲魅影》、《孤星淚》等,當時的《孤星淚》相當賣座,在香港上演了很久,變相是佔用了場地很久,其它藝團無法租場,藝術界中人才意識到場地的不足,於是董建華政府提出西九構思。
周凡夫說一個文藝場地,可能與大眾無關,但藝術界人士郤等得相當焦急,因為香港的表演場地已飽和,藝團都有感租場難。他又指出,多年來西九的計劃工作,其實己經進入相當細緻的階段,但一場金融風暴,又是停一停。但這計劃最初是康文署作出報告的,報告一出,文化藝術界人士覺得未被諮詢,有被忽略之感。後來天幕設計也出來了,社會上也沒有反對聲音,直至政府推出單一投標,於是批評官商勾結的聲音四起,因為政府的建議,是錢不再由立法會批出,而是靠發展商自行運作,有公私合營之意。建設能自負盈虧,相信更有彈性。但花鉅資辦文藝場地,何不用來濟貧?天幕的保養等等,皆被爭論不休,立法會中有不少議員更覺得「西九」是管看不管用的「大白象」,反對得很。但周凡夫覺得,其實西九不是單單供藝術眾使用,真正的用家是廣大市民,他又認為文化教育的功能很闊,若文化藝術發展得好,可以解決很多社會問題,例如家庭問題,精神病患,若然全民有良好文化熏陶,說不定醫療和社福的開支都可以減少。而且縱觀歷史,有史以來的興盛城市,其文化藝術必定發達,是故香港想打造成國際大城市,實在欠文藝一環,若文化藝術不發達,香港是難以更上一層樓的,因為文化和經濟往往是同步發展的。他說其實委員會成員的意見很一致,把西九定位為國際性演藝場館,接著下來的只是去分析人均收入、觀眾群等問題,香港雖則有演藝場館25個,但發現場地不足。
而澳門呢?周指出何厚鏵常提到文化,但若然城市沒有定位,則甚難發展長遠的文藝政策,他但看澳門近年的變化,覺得澳門是一輛無人駕駛,又高速飛馳的車。
他又繼續談西九,認為西九的設計是補充現時場地的不足,例如黑合劇場,他指出對黑合劇場的需求是大勢所趨,因為這種場地有彈性,是小型場地,可供較細規模的表演。而西九的計劃,也沒有好大喜功,例如當初有建議要建超大的歌劇院,都一一被否決,因為歌劇院的設計不必超過二千座位,過大反而影響表演效果。35000座位的海天劇場,也同樣被否決了。但則構思可供流行演唱會使用的大場館,設座位18500個。他又指出委員會對西九的構思,不單是一個場地,連周邊的發展都顧及到,例如如何吸引人流,如何與周邊地帶融合,分析未來對社區產生什麼刺激作用等等。西九的構思中有顧及未來的發展,例如現今的文化中心有大堂節目,但設計文化中心時,是沒有這樣的設計的,故現時文心中心大堂節目的場地尚有不周之處。而西九則會納入大堂節目的設計,大堂節目的本意是為大眾提供免費的文娛節目,故不會把普羅大眾,甚至沒有錢購票者,都拒諸門外。而委員會最後一次的會議中,剛好《歌聲魅影》的總監在香港,故也邀他出席,聽聽他的寶貴意見,但大家都發現一個問題,就是現今可以用以娛人及用以消磨時間的東西越來越多,十年後的音樂劇,觀眾需求的改變,實在是難以估計,故實有摸石頭過河之感。
周凡夫又談到西九計劃是如何過關斬將的,縱使錢解決了,還有香港市民的一關,傳媒的一關,還有立法會的一關,後來變成很政治的事件,因為大眾認為計劃是繞過立法會,令公眾無法監察,所以不能接受,而且傳媒和立法會的一關也實在難過。本是文藝界的事,後來演變成社會事件,甚至政治事件,令周凡夫覺得,藝術界若有政治人才,可能事情會好辦得多,他覺得藝術界中越有才華的人越自我,他們可能根本對政治,甚至管理毫無興趣,只愛創作。但政治或多或少來說是學妥協的技術,只為平衡各方的利弊,他認為若有藝術界的人參政,或是懂管理,相信有助文化藝術政策的長遠發展。西九設有大量表演場地,有可能與現有的場地形成競爭,例如文化中心或紅館等,但委員會認為有競爭才有進步,將來藝團因有選擇,可以找更適合的場地,也因為有競爭,才能迫使現有場地的管理更有彈性,以提升使用率。
最後周凡夫談到文化教育對社會的重要性,現今香港的家庭問題百端,他認為一個有共同文化修養的家庭,會有共同的價值觀,彼此關係應更和諧,而文藝活動,有如生活的潤滑劑,雖說沒有文藝生活,人不會死,但生活難免枯燥乏味。而有豐富的文藝生活,可令社會的磨擦減少,甚至可以提高人的質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