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展前對話:我在哪里?



牛房  我不在﹣多元集體創作展  的工作坊已在本周開始,各參展藝術家首度聚首牛房,以"我不在"這個題目展開討論,稍後我們將在這個網誌中為大家透露工作坊的發展過程......


另,"我不在"的消息在網上傳開後,我們意外收到 玉堂 的來信,信中談到一些對這個題目的看法,經作者同意後,我們特別將玉堂的信和策展人施援程的回應放在網頁上供大家分享。
牛房開Blog(網誌),其中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更方便大家對牛房提出意見,加強與其他藝術愛好者的互動,希望大家都善用這個網誌,多多發表你的想法。






我在哪里? /玉堂

一個人一旦想要發表意見,那他就已經有了“我執”,無論是上文提到的藝術家們還是現在正在寫這篇文章的我。因此從邏輯上講,只要有我思的前提,就怎麼也推理不出沒有我執的結果。照這麼看來一群思想活躍有很多“我思”的藝術家們,聚集在一起的“我不在”創作不就成了悖論了嗎?乍看起來上文的反駁是不是很有邏輯性?哈哈,這不過是愛思考的人都喜歡玩的邏輯遊戲而已,更何況遊戲還沒玩完呢!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1]是一種以懷疑為起點的思考方式,其終結是指向“上帝”,換成中國的語境則是屈原式的“天問”。這裏面實質上沒有普遍意義上的“我”存在。因此“我思故我在”不可斷章取義為對自我的肯定,於是我們就可以推翻上文的“悖論”。此為一。歷史上有名的狡辯家,最擅長使用的伎倆就是在論證的過程中偷換概念、轉換問題,把相似說成相同。比如前文所設置的前提是西方哲學的概念,結論卻是東方哲學的範疇!對於一般沒有學過形式邏輯的人,這樣的狡辯很難識破。此為二。綜上所述,“我不在”不是一道哲學命題,而是一起以哲學為名卻又和哲學扯不上邊的藝術活動,它關注的不是哲學而是生活。在黑格爾的《美學》裏,他把人類的高級活動劃分為:藝術——宗教——哲學三階段。雖然我並不認同這種說法,但純粹從人類思想發展的歷史看,它還是有可取性的。藝術距離哲學實在是太遙遠了……反而是藝術距離宗教的距離比較近,“沒有我執、我見的境界”這句話即是借用了佛教的說法。“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佛教大乘經典《金剛經》裏反復出現的句子。南懷瑾先生在他的名著《金剛經說什麼》裏對此有很詳細的注解,我不想贅述,只是有感而發的想說一句:想要無我?這條修行的路,就像李白所說:“蜀道難,難於上青天!”[2]其實對於絕大部分的人來說,“無我”的概念等同於關心別人多過關心自己。在當今的社會,無論東西方的文明都逐漸趨向于建立一個和諧而能夠持久發展的社會環境。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這場建設中,而“牛房”裏的那群藝術家們可說得上是一批最熱情的建設者!我衷心祝願“我不在”的展覽,能夠在開拓澳門人視野的同時,帶給澳門更多美好的聯想。

玉堂小品http://yutangxiaopin.blogspot.com/



玉堂兄:

你好,本人是這次牛房「我不在」多元集體創作展的策展人施援程,亞忠轉寄了你的電郵給我,很高興你作出這樣的回應.在策展前,我想到是集體創作,並且是一班人大家有共識之下的創作,不像大部份的展覽一樣每個人都是自己埋頭苦幹.在和導師黃仁逵傾談後,我問了他一條問題:「藝術家總是很注重怎樣去表現自己,應該用甚麼方法可以令創作更加能表逹出自己?」黄反說:「如藝術家不在的話,那他怎樣去表逹出來,這會是很好玩的題目.」就是這樣我決定了用這題目來作這次展覽的主題.而簡介是我以自己的角度用文字去演繹「我不在」,因為我有接觸佛教,並深信佛教,所以思想上總是以佛陀為指引.所以對於你以金剛經「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來現沒有我執、我見的境界很認同,佛教其實和哲學是等同.我反而是思想較簡單的人,所以對於你對這個展覽簡介作出這麼深入的解釋真的很高興及驚喜.希望你有時間也來觀賞這次展覽的工作坊或創作演出.


施援程
3/03/2006 5:03 PM

留言